交通、产业、创新 成“融湾”路线图关键节点

肇庆资讯助手1 2020-01-19 09:39:2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共建共融 加强产业协作互补

自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东就举全省之力推进这项工作。去年,《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两份重磅文件印发后,粤东粤西粤北中许多城市都把“入珠融湾”作为新的战略目标来推进。在刚刚闭幕的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融湾”也成为粤东粤西粤北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南都记者梳理了粤东粤西粤北主官们在媒体开放日上谈及融湾的思路,交通、产业、创新等成为融湾路线图上的关键节点。

交通先行

推进基础设施硬连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牵引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我们看到今年的十项任务,排名前列项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双区驱动’,那么阳江首先想的也是怎样服务、对接、融入双区的发展建设。”省人大代表、阳江市委书记焦兰生说道,阳江要规划和大湾区如何进行硬连通,也就是交通各方面的对接。

焦兰生表示,随着深中通道的建设、伶仃洋通道(深珠通道)的筹划,要考虑如何在高速公路方面将这两个通道与阳江联系起来。比如,顺着中开高速连通到阳春,把深中通道接过来,使得阳江能够很快通过这条快速通道连接深圳的公路交通。

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市长郑剑戈同样认为,交通是重中之重。“要加快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快速通道,着力构建一小时交通圈。”

去年,汕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32%,正在从“一小时交通圈”、“一小时生活圈”和加快全市域交通一体化三个层面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一小时交通圈“的构建方面,汕头将建设连通大湾区发重要铁路枢纽,推动连通大湾区的高速公路织密成网,打造大湾区港口群东翼枢纽港,并超前谋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郑剑戈表示,将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实施汕头港发展扶持政策,拓展、加密班轮航线,探索建立大宗水路货源经汕头港中转的港口运输合作机制。还要加大力度推进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积极谋划建设“数据特区”,打造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延伸区。

事实上,不只是阳江和汕头,几乎所有粤东粤西粤北的主官们都把交通基建作为融湾的排名前列抓手,目前来看,这也是效果最明显的融湾方式。比如,揭阳正在推进揭阳潮汕国际机场扩建,去年的旅客吞吐量已经与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机场运量相当,具备大飞机起降和直航欧美能力,未来必将呼应大湾区内的高级机场群,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共建共融

加强产业协作互补

省人大代表、云浮市委书记黄汉标认为,要大力打造“湾+区”产业共建平台,充分发挥大湾区与北部生态区的互补优势,加强与广州等湾区核心城市对接,探索构建“湾区总部+云浮基地”、“湾区总装+云浮配套”、“湾区前端+云浮后台”、“湾区研发+云浮制造”等合作共建模式,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协作。

同处粤北生态区的韶关提出构建与“双区”共建共融的绿色产业体系。省人大代表、韶关市委书记李红军表示,将发挥东莞对口帮扶机制作用,抓住“双区”溢出效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双区”资金、人才、项目、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为韶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我们在抓好钢铁、有色、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医药健康、商贸物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力争全年完成新签约项目230个、总投资350亿元以上。”李红军说。

揭阳则以“油、化、气、电”四大产业为大湾区建设蓄能。据了解,目前,这四大基础工业发展格局已具雏形。中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炼油、化工装置如期正式开工,吉林石化年产60万吨ABS、昆仑能源LNG等产业链配套项目正式落户,国电投海上风电、明阳新能源综合基地、GE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最值一提的是,这四大工业具有清洁、高效、绿色的优势,完全契合大湾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需要,不仅可以撬动形成万亿级的产业集群,也将为全市、全省乃至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绿色能源支撑。”省人大代表、揭阳市委书记叶牛平说。

在省人大代表、茂名市委书记许志晖看来,茂名向海经济依托“双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将形成强大的磁场,更多的发展要素会看好广东、汇聚广东,这里面有不少的产业是适合在茂名谋篇布局的。

“我们将聚焦绿色化工与氢能、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探索‘湾+带’协同发展新路径,主动积极在融入‘双区’中推动茂名振兴发展。”许志晖说。

强化科创

改善宜业宜居软环境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备受期待,而大湾区里丰富的创新资源也让粤东粤西粤北看到了机遇。

省人大代表、潮州市委书记李雅林就想借助“双区”科研创新优势,推动潮州市企业与“双区”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省人大代表、河源市委书记丁红都也表示,河源将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形成“融湾”“融深”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新格局。

“河源将主动对接融入‘双区’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多渠道引进和使用好科技人才,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扎实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落地落实,着力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拓展区。”丁红都说。

除了引智引才,丁红都还表示,将把河源打造为“双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承载地。为此,将推进人才培育、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生态保护等领域重大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数字政府”建设,推动营商环境达到珠三角同等水平。

“我们还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现代智能物流、数字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商业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等现代服务业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城市建设新格局。”丁红都说。

李雅林表示,潮州要瞄准“双区”大市场,融入经贸“大网络”,推动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竞争。同时,还要对标对接“双区”制度规则,构建开放互通的政策环境和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委书记张晓强则表示,汕尾要聚焦聚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要推进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建设,敢于对标世界银行标准,找准短板,精准发力,大力推动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要素资源到汕尾发展。”

来自:南方都市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