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肇庆产业转型升级,新城金樾公馆把握机遇

搜狐焦点肇庆 2018-11-21 11:24:3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出台,给肇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追赶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肇庆产业转型升级,新城金樾公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二)跟其他城市相比,肇庆产业结构发展层次不理想

肇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整体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从下图可以看出,2017年肇庆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4.8∶46.9∶38.3,跟粤港澳大湾区其它城市相比,肇庆的三次产业配比不均衡,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排名前列产业比例不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够突出,而其它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比较均衡,尤其第三产业呈稳步提升态势,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香港、澳门第三产业甚至达到了90%以上的比重,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型”。

从产业结构来分析,肇庆的主导产业建设、龙头企业建设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依然处于弱势,各个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与要追赶的珠三角核心区仍有较大距离。肇庆目前较大的产业集群是金属加工产业,其次是水泥建材产业,但这些产业都属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低端,科技含量不高;汽配产业、智能制造产业、节能环保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规模过小,对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还没能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尤其缺乏超百亿龙头企业的带动,综合竞争力还处于相对贫乏的水平。

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的横空出世,给肇庆弥补经济短板,实现追赶式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契机。值此大好形势,肇庆应把握时机,解放思想,主动融入大湾区核心区,加入其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差异化发展空间,这是肇庆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根本出路。

作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洼地,肇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固然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但也要看到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一)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

从区位上看,肇庆地处广州珠三角地区中西部,东连佛山、广州,西与广西接壤,处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核心,是广佛肇“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面向大西南地区的重要窗口和交通枢纽。肇庆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在大湾区城市中处于明显优势。肇庆土地面积在大湾区城市中位居排名前列,2017年肇庆市土地开发强度仅为6.5%,是珠三角城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开发的平均强度在18%左右,由此可见,肇庆未来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将达到1725平方公里,势必成为下一阶段大湾区产业拓展不可多得的战略空间。肇庆还具有丰富的矿山与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可见,肇庆的地理位置、土地面积、资源成本无疑是大湾区核心城市逐步向大陆内部拓展转型的较佳选择。

  (二)交通系统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肇庆发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形成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多元化立体交通结构。贵广、南广高铁建成运营,一跃使肇庆成为珠三角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广佛肇城际轨道、广佛肇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交汇成网,使肇庆全面进入广佛肇一小时经济圈;投资过千亿的港珠澳大桥即将完工,成为深港辐射珠江西岸的重要交通要道,而深中通道作为连接珠江东岸与珠江西岸的另一条跨江大桥,将成为连接珠江东西岸的重要通道,促进粤港澳三地要素资源更加便捷流动。“东融西联” 、“十横八纵”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的逐渐形成,将有力地支撑肇庆真正成长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

  (三)人力平台不断夯实

  肇庆劳动力资源丰富,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11.54万人,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37.14万人相比,人口增长了74万人,增长率达到22%,年平均增长率为1.2%,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供应充足。近年来,肇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优质的人才政策。2016年,肇庆出台有史以来最全面的、最系统、含金量较高的人才政策——“西江人才计划”1+10+N系列政策,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激励保障。激励保障的加强,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吸引了一批高端紧缺人才选择扎根落户。同时,肇庆本土的多层次人才供应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拥有以肇庆学院为龙头的五所高校以及众多的中专职业类院校,在全省居于前列,这些都为培养和输送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全市加快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肇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肇庆产业发展环境SWOT分析

  综上所述,肇庆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最丰富的土地资源,生产生活成本远低于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城市,是全省少有能够享受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双重叠加政策的城市,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三大经济带”政策叠加的交汇之地。然而,另一方面,肇庆经济发展环境亦具有显而易见的短板,同时,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通过对肇庆进行SWOT分析,探讨肇庆立足自身优势,认清存在的劣势,并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战胜潜在的威胁,从而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路径。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对肇庆产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肇庆作为与珠三角核心区差距超过二十年的城市,要达到《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产业发展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充分考虑本市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紧紧把握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征、新需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分四个层次,双路径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充分挖掘并创新比较优势,打造差异化发展空间,走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之路。同时加速后发优势,积极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竞争优势,构建高端产业链,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二)肇庆“双路径、四层次”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

  1.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大湾区核心区产业链延伸。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层中,根据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产业结构所处的状态是不同的,在空间上形成了具有层次性,同时兼具协同发展能力的的空间结构。深港、广佛和珠澳构成3个大湾区发展内核,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起着主要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而以“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构成3个环珠江城市带,形成内部梯度集聚、产业错位发展的协同机制。肇庆作为整个大湾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首要的选择应该是充分把握机遇,利用区位优势与交通便利,积极承接大湾区核心区产业链延伸和产业溢出效应。

  2.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差异化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肇庆作为大湾区城市圈的一个制造业节点,单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无法促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立足比较优势,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产业协同,打造差异化发展空间,将成为肇庆异军突起的新契机。肇庆应扬长避短,决定未来发展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产业主攻方向,避免产业同构带来的恶性竞争。

  当前,肇庆已形成了以金属加工、建材、汽配和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利用已有产业集群,主动加入珠三角产业分工,打造差异化发展空间,形成共融发展的产业链条。如汽配产业,可着力打造广佛整车、肇庆汽配的产业格局。金属加工产业可重点引进一至两间龙头企业,突破目前企业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的情况。建材行业对环境影响较大,应审慎评估,正确处理好承接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此外,肇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好,在广佛两市带动下可发展节能环保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速后发优势,积极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相比其它大湾区城市,肇庆人力、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后发优势明显,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是较具潜力和最强承载力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发展规律看,新兴产业大多脱胎于传统产业基础,并且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肇庆在借“外力”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塑比较优势的同时,应着力推动比较优势向后发优势转变,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着眼于产业高端化,积极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统筹规划完整的产业层级体系。生产服务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核,肇庆应着力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并力争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战略性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共融发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4打造竞争优势,引入龙头企业,构建高端产业链,实现跳跃式发展。

  作为一个欠发达区域,肇庆要打破长期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中低端的路径依赖,走出产业固化陷阱,实现跨越式发展,则应加速产业结构演化的时间进程,集中资源优势,加速专业化优势产业的形成,打造产业竞争优势,迅速抢占产业竞争新高地。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发展汽配产业是肇庆最有前景、最有技术含量的产业,也是肇庆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较佳切入点。而肇庆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等方面都拥有很大潜力。肇庆要打造竞争优势,应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环保产业,将它们作为未来三大主导优势产业推进。

  肇庆应充分利用国家关于珠三角和西部地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全方位推动与周边区域在产业、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功能各异的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等三条经济带,形成一批重点工业园与基地。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将创新发展、核心技术突破作为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环节,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引领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高端产业链。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